重庆市邮亭工业园区内的一家企业里,女工们在加工笔记本电脑配件。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在中国步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的新时期,成都、重庆、贵阳的经济仍在持续发力,远高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美国米尔肯研究院近期根据GDP、就业、外资、高新技术行业等9个指标,对中国260座城市进行排名,成都、重庆、贵阳分列前三甲,成为“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榜单中最耀眼的明星。彭博社称,中国政府自21世纪初以来开始支持中西部发展,吸引大量资本到内陆投资,成都、重庆等城市的发展正是受益于这股潮流。这些城市有不同的高附加值产业,优质的人才储备以及与北京、上海相比更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三地持续发力,经济飙升,正在悄悄改变并平衡着中国经济地理的大格局。《环球时报》记者日前走入西南三地,感受它们充满激情的经济脉动。
成都:对国际顶尖人才将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
“眼看着成都发展越来越快,规划的天府中心高600多米,代表成都成为中国第一高!”《环球时报》记者身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成都天府中心采访时,一位成都市民将由成都经济奇迹引发的自豪引向这座规划建成全球第二高度的摩天大楼。
成都2016年经济总量超过1.2万亿,近5年年均增速达9.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全球500强企业中,281家落户成都,在中西部城市中排名第一。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成都第一大支住产业,已汇集了富士康、微软、IBM、华为等国内外著名科技企业。2016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达到了5000亿元。《2016年世界城市评级报告》中,成都进入全球城市百强,排名仅次于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四川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成都市的规划中,成都至2020年的经济总量要达到2.8万亿。
2016年,成都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成为继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之后第六座获此殊荣的城市。此后,成都完成了由省会城市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再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三级跳”。成都还被定为北京、上海、广州外第4个国家重点打造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10年前成都的定位是建设西部交通枢纽。随着天府国际机场开建,未来成都将成为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个一城双机场的城市。“交通历来是与经济相适应的,这说明成都经济发展在全国的重要性。”陈光说。
陈光认为,成都经济发展成效的背后是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叠加所带来的。成都近期出台的“产业新政50条”是他见过的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力度最大的规划。其中规定,设立规模1000亿的成都发展基金,以支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对国际顶尖人才来成都创业将给予最高1亿元的资助;两院院士等国内顶级人才来成都创业最高给予300万元资金资助;新设立或迁入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给予最高4000万元资金支持。
高速发展以及齐备的产业结构,让成都成为不少人眼中“北上广深”之后的全国第五城,但陈光告诉记者,成都虽然发展迅速,但目前各产业中的高科技、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与深圳比差距比较明显。另外,作为内陆城市,成都经济的外向度只有30%,而深圳高达60%-70%。陈光认为,成都经济尚不能像上海和深圳那样充分加入到更大范围的经济循环体系当中。另外,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更高端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上,成都也存在短板。
重庆:全球平均每三台笔记本就有一台产自重庆
“我在上海生活了5年,最后还是回到重庆。这里经济有活力,房价低,城市越来越漂亮。回到重庆,生活品质一下子提高了一大截。”汽车行业从业者张先生今年35岁,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些年,从外地回渝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2017年上半年,重庆以10.5%的经济增速落后西藏0.3个百分点,屈居全国第二,但增量以1143亿元超过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列全国第一。在此之前,至2016年第三季度,重庆经济曾连续十一个季度领跑全国。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唯一直辖市,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是中国西部唯一拥有长江黄金水道优势的大型城市。重庆社科院研究员李勇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重庆是中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不但传统工业正在焕发生机,战略新兴新业也蓬勃发展,这成为重庆经济腾飞的重要特征。集群发展、重直整合是重庆产业发展的鲜明特点,以电脑产业为例,分散在中国沿海各省份的宏碁、华硕、思科、东芝等五大品牌商,广达、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等六大整机商,以及860多家零部件厂商都集聚在重庆。目前,重庆已形成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国内最大汽车产业集群。2016年,汽车、电子产业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55%。2016年,重庆汽车产量达到316万辆,继续位列全国第一。笔记本产量达到5800万台,全球平均每三台笔记本就有一台来自重庆。重庆的手机产业已形成气候,去年生产手机2.8亿部,在全国比例达15%。借助于笔记本电脑产品等巨大的销量,由全国超过50条线路组成的中欧班列中,由重庆经新疆阿拉山口一直延伸到欧洲的渝新欧,成为全国货运值最大的线路。
李勇向《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解放前,全国2000家规模化企业有1200家迁到重庆。解放后通过“三线建设”,重庆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备的以常规兵器制造为主,电子、造船、航天、核工业等相结合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雄厚的工业基础加上中央和地方政策,重庆经济多年保持活跃。重庆成立了内陆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中国首个内陆型保税港区。李勇说,“现在重庆又提出五年交通大会战,铁路这个交通短板一旦解决,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重庆将获得更大的经济空间。”
当然,重庆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重庆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目前,重庆支柱产业发展压力增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不足,进出口持续下滑。因此,重庆市正在推动产业高端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贵阳:垫底城市变身“中国数谷”